A-A+

疑龙经・中篇

2015-02-02 堪舆风水 评论 阅读
  虽然已识枝中 ,长作京都短作县。枝中有 有枝,心里能明口能辨。只恐寻龙到此穷,两水夹来风荡散。也有方州并大邑,直到水穷山绝献。也有城隍一都会,深在山原隈僻畔。今日君寻到水穷,砂砾坦然缠护窜。右寻无穴左无形,无穴无形却寻转。寻转分枝上觅穴,惟见纵横枝叶乱。也识转唤也识缠。也识护托也识缠。只是弧疑难捉穴,穴若假时无正案。到此之时心生疑,若遇高明能剖判。为君决破之疑心、枝 乱时分背面。假如两水夹龙来,便看外缠那边回。缠山缠水回抱处,背底缠山缠水隈。护缠亦自有大小,大小随龙长短来。龙长缠护亦长远,龙短缠护亦近挨。大抵缠山必回转,莫把明堂向外裁。曲转之形必是面。只恐进山塞不开。寻得缠护分明了,更看落头寻要妙。缠出缠水如衣屏,向前宽阔看多少。缠水缠山作案山。只恐明堂狭不宽。山回水抱虽似面,浪打风吹岩壁寒,请君来此看背面,水割石岩龙背转。若是面时宽且平,若是背时多陡岩。面时平坦中立穴,局内必定朝水缓。萦纡怀抱入怀来,不似背变风荡散。君如识得背面时,枝 寻龙无可疑。宽平大曲处寻穴,此为大地断无疑。详看朝迎在何处,中有横过水城聚。背后缠水与山回,相合前朝水相随。后缠抱来结水口,前头生脚来相凑。两山丙不作一关,更看罗星识先后。罗星亦自有首尾,首逆上头尾拖水。如此地穴与寻龙,不落空户与失踪。秤定上下左右手,的有真龙在此中。忽然数山皆逼水,水夹数山来相从。君如看到护送山。上坡下坡事一同。无疑上坡是真穴,看来下坡亦藏风。二疑更看上下转,山水转抱是真龙。夹龙自上亦作穴,此处恐是双雌雄。虽作两穴分贵贱,分高分下更分中。也有真形无朝水,只看朝山为近侍。朝水案外暗循环,此穴自非中下地。吸爱案山逼水转,不爱顺流随水势。顺流随水案无力,此处名为破城里。若是逆水作案山,关得处垣无走气。也有真形无朝山。只要诸水聚其间。汪汪万顷明常外,内局周回如抱环。钩钤键闭不漏泄,内气无容外气残。外阳朝海拱辰入,内气端然龙虎安。枝 之龙识背面,位极人臣世袭官。

  总饶已能分背面,面得宽平背崖岩。假如两水夹龙来、屈曲翻身势大转。一回顿伏一翻身,一田转换一回断。两边皆有山水朝,两边皆有水抱岩。两边皆有穴形真,两边皆有穴形真,两边皆有山水案。两边朝迎皆可观,两边明堂皆入选。两边缠护一般来,两手下边皆回转。此山背面未易分。心下狐疑又能判。不应两边皆立穴。大小岂容无贵贱。只缘花穴使人疑。更看护身脚各辩。莫来此处谈真龙。两水夹来龙必转。逆转之龙有鬼山,鬼山拖脚皆后环。识得背面更识鬼,识鬼之外更识官。大凡 龙行尽处,外山隔水来相顾。 龙若是有鬼山,回转向前宽处安。凡山大曲水大转,必有王候居此间。也有 龙夹两水,更不回头直为邀。只是两护必不同,定有护关交结秘。 龙行尽若天鬼,须看众水聚何处。众水聚处是明堂,左右交牙锁真气。如此明堂虽是真,锁结交牙诚可贵。

  问君疑龙何处难,两水之中必有山。两山之中必有水,山水相夹是机源。假如十条山同聚,必有十水归一处。其间一水是出门,九山同来作门户。东行看西西山好。西上看东东山妙。南山望见北上山,山奇水秀疑似间。北上看见南山水,矗矗尖奇秀且丽。君如遇见此处时,两水夹来何处是?与君更为何分别,先分贵贱星罗列。更须参究龙短长,又看顿伏星善良。尊星不青为朝见,从龙虽来挠掉藏。贵龙重重出入账,贱龙天帐空雄强。十山九水难同聚,贵龙居中必异常。问君如何分贵贱,真龙不肯为朝见。凡有星峰去作朝,此龙骨里福潜消。譬如吏兵与臣仆,终朝跪起庭前杖。那有精神立自身,时师只说同关局。朝山护送岂无穴,轻重金与贵龙别。龙无贵贱只论长,缠龙远出前更强。若徒论长不论贵,缠龙有穴反为艮。中恐寻龙易厌口,虽有眼力无脚力。

  若不穷源论祖宗,也寻顿伏识真踪。古人寻龙寻顿伏,盖缘顿伏生尖曲。曲转之徐必生枝,枝上必为小关局。譬如人行适千里,岂无解鞍并顿宿。顿宿之所虽未住,亦有从行并部曲。顿伏移换并退卸,却看山面何方下。移换却须寻回山,山回却有迎送还。迎送相从识龙面,龙身背上是缠山。缠山转来龙抱体,此中寻穴又何难。古人建都与建邑,先寻顿伏识龙关。升虚望楚与涉懒,此是寻顿与山面。降观于桑与降原,此是寻伏下平田。度其夕阳挨以日,南北东西向无失。乃涉南冈景于京,此是望穴识龙形。险彼百泉观水去,陈彼溶原观水聚。或险南冈与太原,是寻顿伏非苟然。古人卜宅贵详审,经旨分明与后传。
标签:
  • 版权声明: 1、本站登载文章,仅从学术角度印证易学之应用及起到传达信息之目的,丝毫没有任何意图与偏见,文章内容仅供参考。2、中华易学网所发布信息由原创信息和转载信息发布信息构成,凡注明信息来源为中华易学网的信息为本站原创信息,其版权为中华易学网所有;3、假若本网发表的此文章(及图片,音像制品,视频制品等)內容有涉及侵犯原作者的署名权并非出于本网故意及版权等问题,在接到相关权利人通知后会加以更正。联系信箱:54221935$QQ.com($换成@)。
  • 转载请注明:中华易学网 | 中华易学网 +复制链接

条留言  

给我留言